家长指南

Parents' Guide

您现在的位置: 波胆平台 > 家长指南 > 家长学校
优秀孩子成长必修的家庭课程 | 读懂孩子系列文摘之四

时间:2020-05-24    浏览:

转自:教育文摘周报

作者:沈茂德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个孩子的发展在遵循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特质,面对时刻发展的生命个体,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具备耐心与细心,蹲下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认真观察,去仔细体会,去感知每个生命的成长。成长因理解而更出彩,孩子因被理解而快乐。


 

       一、习惯培养,奠基人生

 

       素质教育是奠定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要起到如培植大树蓬勃生长的根系的作用,这种培植就是要在每天的生活中落实优良性格与优秀习惯的培养。孩子的起点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但也可能画成一幅乱糟糟的涂鸦。孩子价值观培养的“第一粒扣子”是父母扣上的。

 

       对孩子习惯的培养首先应该从生活习惯开始。有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有一种又懒又笨的通病——五六岁不会自己穿衣服,上小学时不会收拾书包,上中学时不会洗自己的衣服……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劳,更不要说做家务了。有人把这些病因归结为独生子女的天性,更多的人说是孩子学习负担重、压力大的必然结果。真的是这样吗?调查显示,很多家长把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些对孩子而言是举手之劳的事都包办了,这就等于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久而久之,孩子依赖家长、懒得自己动手做事便成为习惯。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在价值观和人格形成之前,他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是最长的。孩子每天呼吸着融入父母性格、习惯的空气,吮吸着父母性格、习惯的养分,模仿着父母的一言一行。在这种浸润、呼吸和吮吸中,父母的价值观、性格、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影响是遗传性、奠基性的。言传不如身教,父母只有言行一致,精心示范,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素质教育,健康第一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许多学校、学生、家长都形成了“多读书—考高分—上名校”的教育理念。大量的学习任务压在孩子头上,挤压了孩子们走到操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他们只能整日坐在课桌前埋头苦读。更严重的是,对于这样的现象,学校和家长倒也不反感。在他们眼中,提高考分是王道,体育锻炼只是玩,会让孩子分心。也有家长知道运动的重要性,但他们认为与学习相比,运动的重要性基本可以忽略。而且他们相信,多给孩子吃点好的、吃点有营养的,就可以让孩子身体棒,体育锻炼没有必要。

 

       运动真的不重要,可以被营养品替代吗?强身健体是运动的首要与基本功能。体育锻炼能促进骨骼生长,让正值发育期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尤其是能促进神经肌肉与心肺系统的发育。神经肌肉充分发育,能保证大脑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中获得充分的营养,显著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也提高学习效率。除对身体有益外,体育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因为体育运动是锻炼意志力、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团队精神的较好方式。例如,参加一场90分钟的足球赛,会消耗极大的体力,必须咬牙拼命坚持;球也不能满场随意踢,必须遵守比赛规则;踢球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它讲究团队配合。

 

       运动是孩子的天性,今天的孩子不喜欢运动,家长与学校都要为之负责。不引导、不指导,甚至还不支持运动,让孩子总是宅在家中,是家长对孩子运动的常见态度。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视力下降是学生体质最突出的问题,超重排在第二位。这种状况实在堪忧。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多走向户外、多沐浴阳光,在亲子运动中让孩子健康成长。

 

 

       三、热爱劳动,才会热爱生活

 

       现在,许多孩子已经不做家务了,既不会做饭,也不会洗衣。在学校,中小学生也不愿意做清洁卫生工作。做值日生时,他们不认真,不积极;大扫除时,无论派什么活儿,他们都嫌脏嫌累,想尽办法躲懒;班干部竞选时,劳动委员的职务也是最少有人竞聘的。最可怕的是,已有一小部分孩子变得不爱劳动,他们对“劳动最光荣”的说法很难认同。他们认为,劳动是可以花钱买来的,现在家务由爸妈做,将来家务可以由钟点工做。而自己怎么可以做钟点工的活儿呢?

 

       孩子是天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吗?一项对1666名3—8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务”的学生比例高达93.0%,“愿意学做家务活儿”的比例高达92.7%。当问及“劳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时,77.6%的孩子选择“培养自己的能力”,67.2%选择“在劳动中获得快乐”,这说明孩子们很看重劳动对于自身成长的积极作用;71.2%的学生不同意“现在的孩子是懒惰的一代”的说法。可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对劳动缺乏热情呢?在这方面,家长的劳动价值观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调查表明,54.4%的长辈说过“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着你管”,41.4%的长辈说过“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马路(或去种地)”,44.8%的长辈说过“学生就是要学习好,闲事少干”,44.48%的长辈说过“看你笨手笨脚的,这点事都干不好”,54.7%的长辈说过“去干你自己的事吧,别在我这儿添乱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听长辈说这些话的孩子,对洗碗、扫地这类简单的家务活儿表示“没兴趣做”的孩子。明显多于长辈从没说过这类话的孩子在不少中国家庭中,父母愿意包办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他们会对孩子说:“只要你学习好,什么家务都不要你做。”这正是在暗示孩子:劳动远没有学习重要。

 

       让孩子参与做家务真的那么难吗?我们可以从美国家庭的做法中汲取一点经验。在美国,大多数孩子都有家务活清单。父母认为,孩子参与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体验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根据年龄大小,他们对不同孩子设计了不同的家务活:9—24个月,自己扔尿布;2—4岁,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5—7岁,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8—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13岁以上,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四、懂得感恩,才有责任

 

       欧洲有一对母女,去阿尔卑斯山度假滑雪,遭遇雪崩被埋。母女俩在雪中挣扎了两天两夜,几次看见前来搜寻她们的直升机,都因她们身穿的是银灰色滑雪装,而未被发现。终于,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过去。女儿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她,是母亲用生命救了她。原来,是母亲割断自己的动脉后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一片白雪,直升机才因此发现了目标。女儿痛哭起来,她一直以为做清洁工的母亲是极其卑微的,但是在这一瞬间,她发现母亲原来是如此伟大!在这次雪崩灾难中,在迟迟得不到救援的生死关头,母亲用感天泣地的行为,用自己动脉里流淌的鲜血,为女儿指引了生命的方向!

 

 

       五、遵守规则,才有美丽人生

 

       我们在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增长及技能提高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德性的发展。而对孩子德性的培养应该做得更具体点、更有针对性,要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诚实的品质、与人相处的礼仪、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恪守社会秩序的自觉等素养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不仅仅需要学校及教师,更需要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一起努力,从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着手,具体指导,让孩子先成“人”。

 

       教育就是要从细节入手,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规则行为,将规则内化为素养,进而用优秀的素养为孩子迎来美丽人生。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种彻底的浸润,孩子是酸还是甜,都在这种印刻式的浸润中形成。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养成“三好”(身体好、性格好、习惯好)素养,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他们也很难改变孩子。倘若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培植良好的根系,孩子也绝不可能成长为一棵茂盛的大树。

(全文见《波胆平台》2017年第13期)